盡管缺少 5G、市場份額大跌,但在與蘋果的交鋒中,華為并不甘心。
9 月 6 日華為 Mate50 系列發布會,9 月 8 日(北京時間)蘋果 iPhone14 系列發布會,這將是自三星取消 Galaxy Note 系列后,蘋果首次迎來同價位高端機同期發布。
此前,華為終端業務 CEO 余承東曾表示:" 華為高端市場讓給了蘋果,中低端讓給了國內手機廠商 ",言語間流露出一絲無奈和不甘心。
早在發布會前," 華為 Mate50 將正面硬剛 iPhone 14" 就登上各大平臺熱搜,華為想與 iPhone 競爭,外界也樂于看到兩家巨頭強強對話。
但正如發布會前就有不少人質疑的那樣,"4G 手機憑什么賣那么貴?"。本身就有先天缺陷的 Mate50 如何 " 硬剛 "iPhone 14?
在高端市場,優秀的配置通常只是基本要求,更多時候需要的是獨特性。蘋果的 iOS 系統、A 系列芯片;三星的屏幕、手寫筆即是最好的例子。華為走了和蘋果同樣的路子:鴻蒙系統 + 麒麟芯片。
但在因芯片受限,麒麟芯片難產后,華為只剩下鴻蒙系統,再加上不支持 5G,Mate50 必須從更多其他地方彌補自己的高端特性。Mate50 給出的答案是衛星通信和可變光圈鏡頭——兩項目前市售產品中都具有唯一性的功能。
不過,衛星通信可能并沒有余承東發布會前所說的 " 向上捅破天 " 那么強的能力。
根據華為官網,Mate50 衛星消息僅支持發送,不支持接收,且需在空曠無遮蔽處使用。首次使用時也需要在有地面網絡的環境下,通過華為暢聯 App 激活。另據鳳凰科技測試,Mate50 衛星消息只能發送 19 個字符。
也就是說,這項 " 捅破天 " 的技術和一般專用的衛星電話功能上差了不少。當然,Mate50 是一部智能手機,衛星通信功能相比其他手機,用作臨時救急的作用還是強上許多。
但這項技術的獨創性可能不會太久了。根據多方爆料,即將發布的 iPhone 14 也將具備同樣的衛星通信能力。而吉利旗下的星紀時代也在前不久稱,將推出全球首款直連低軌道衛星的消費級手機,最快可能明年上市。
此外,有業內人士稱,高通和聯發科均已完成衛星通訊相關技術,預計明年將會有更多機型搭載。
智能手機第一次嘗試可變光圈是 2018 年發布的三星 Galaxy S9,其后 OPPO 也曾在 OPPO R17 Pro 采用 F1.5/F.24 兩檔可變光圈。不過,盡管有三星旗艦的加持,但可變光圈并未因此流行。
此次 Mate50 采用的可變光圈范圍更大,檔位也達到了十檔,既有自動模式,也有自動模式,相比可變光圈鏡頭的前兩次嘗試完成度高了不少。
這次 Mate50 能否像此前引領 100 倍數碼變焦、" 超級夜景 " 等功能,還未可知。但在 " 人無我有 " 的獨特性加持下,至少 Mate50 暫時不擔心差異化的問題了。
由于芯片禁令,去年一年華為推出的手機不僅很難支持 5G,就連大規模生產也很難,華為手機幾乎全線缺貨。
今年 4 月,余承東稱," 華為手機供應已得到極大改善,今年華為手機開始回來了,想買就能買得到。" 而早在去年,他就曾說,華為手機將在 2023 年 " 王者歸來 "。
Mate50 似乎要吹響反擊的號角了。
第一手機界研究院院長孫燕飚表示,華為 Mate50 系列備貨量在 400 萬臺左右,并優先保證 500 家華為智慧生活館的需求。
2019 年發布的 Mate30 系列,上市兩個月銷量即破 700 萬臺,行業預計整個系列在生命周期可以完成 2000 萬臺的出貨量。
芯片受限后,千萬級銷量已經很難達成。去年同屬華為高端產品線的華為 P50 系列發布后就長期不溫不火,預約量僅 100 萬人左右。
但如今發布不到一天,Mate50 的預約量已達到 245 萬,且除了保時捷設計版,華為商城、京東等已停止其他版本的預約。不少華為線下門店也有大批用戶排隊預約,顯示出一片 " 供不應求 " 的勢頭。
不管是不是 " 供不應求 ",華為都應該解決手機業務的供應鏈問題,保證正常的供貨穩定,這是 " 收復失地 " 的先決條件。
前不久,任正非一句 " 讓寒意傳遞給每一個人 " 廣為流傳," 目前我們要活下來,不是為了理想而奮斗。我們要面對現實,不要有太遙遠太偉大的理想。邊緣業務全線收縮和關閉 …… 整個公司的經營方針要從追求規模轉向追求利潤和現金流 ",言語間華為似乎已經走到生死關頭。
8 月 12 日,華為公布了今年上半年經營業績。上半年華為實現銷售收入 3016 億元人民幣,同比下滑 6%。但相比去年上半年 28.9% 的跌幅已經大幅收窄。
三大業務分開來看,運營商業務收入為 1427 億元人民幣,同比增長 4%;企業業務收入 547 億元人民幣,同比大幅增長 27.5%;終端業務收入 1013 億元人民幣,同比下滑 25%,去年同期下滑 49.6%,跌幅同樣大幅收窄。
整體來看,華為終端業務營收雖然仍在下滑,但幅度已大幅收緊。運營商業務和企業業務則恢復增長,因此總營收相比去年同期下滑幅度大幅縮小。
從財務數據和 Mate50 的市場反饋來看," 寒意 " 感受最深的,恐怕不是華為自己。
如果 Mate50 能夠維持目前的市場熱度,還能進一步降低終端業務的下滑趨勢,余承東所說的明年 " 王者歸來 " 也更有底氣。